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心理

破产了,娃咋办

图: AI by Asteroid33周末闲聊聊。我可能是被算法击中了,经常刷到“子女教育”的贴子。有一类贴子挺特别的,和经济大环境紧密相关:留子破产人在国外好好留学呢,突然家书 万里传:家里破产了。已经没法给孩子提供学费 一切得靠自己了。留学生就很迷茫,不知道何去何从。比如:“英国留子最后一年,家里破产了”。“去年家里生意出现变故,已经成功申请了分期付款。但家里也交不上第一期8万人民币学费。 我现在打满了20小时的工,但还是凑不够这第一期学费。打工和上学实在是精力不太够了。如果休学,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。”又比如“人在留学,家里做工程的破产了”“这几年开始,父亲的工程款一直被拖欠,爸爸靠银行贷款继续给工程垫款,还有给我付学费。 家里前几年投资的房产,现在月供也供不起了。”有个小感觉,这几年做工程的人,被甲方欠款、破产的人非常之多。是典型破产群体之一。二除了留子破产,我之前职场上的领导,分享了一个她的观察:有一部分中产娃读国际学校,读不下去了。像北京国际学校学费20-30万/年,有很多中产家庭在读。现在有一批中产家庭出现了财务状况:失业了、破产了。孩子半路就不得不转校。甚至因为生源流失,一些国际学校也有了关停风险。前领导说——换学校对孩子容易形成心理创伤。尤其是国际学校转到 公立学校, 孩子面对卷学习的压力,很容易 格格不入,抑郁 ...倒不如,一开始就坚定地走公立教育。有的读者会觉得——中产送娃上国际学校,本就是不应该的,纯属是打肿脸充胖子了。但我还挺理解。在北京这种地方,很难解决本地户口;如果家庭经济不错,国际学校是一种很现实的考虑方案。前几年的大环境好 ,家长们对自己的持续工作,持续收入有信心。所以在前几年视角下做出的安排,是合理思考。只是,哪能料想到现如今种种呢?前领导是过来人了,她建议:如果要考虑国际学校,最好就是提前准备出500万+资金。而不是指望着“用自己每年的工资来交学费”。教育路线定了就不要轻易变换。要是 万一失业,扛风险能力很脆弱,连带着娃也会受累。我迅速在脑海里开始DIY方案:这笔钱,如果 能 每年获息 20万左右, 或者能覆盖一部分娃的教育经费。可以少动用本金。但可惜,这几年无风险收益在不断退潮。三说起教育。我目前想的是,我不会鸡娃。好多读者是 过来人,用大家铁一般的经验和我分享:“等娃上了学,家长都破防了。只要不是天才,为了跟上进度必需鸡的。” “我家整个小学都没有鸡娃,今年升了初一,大环境逼得为了有高中上不得不鸡娃,感觉自己比娃还不适应。”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我自己有一种强烈的困惑:卷学习,卷试卷,学到的这些东西,在一生中的份量究竟有多大呢?这是真心提问,不是反问质疑。我困惑的地方还挺多,还有一个是关于经济因素的。如果家庭有两个方案:A方案:家长们燃烧自己全部经费,去培养一个孩子。送留学、送国际学校、送去各种培养、上各种辅导班等孩子毕业了,家长们告诉孩子: 家庭已经没有余粮。B方案:家长们用适宜轻量的费用,培养一个孩子。差不多就得了,学业失败就失败吧,外面的眼神就随他们去吧。每年仍然能节省出一部分钱,储蓄起来,投资收息...再规划着匀到一家人的整个人生中使用。哪种又更加合适?我自己目前的想法是: 相比于学历上的精进,不如好好发现娃 自己感兴趣的技能。哪怕他对打螺丝感兴趣也是可以的。他能赚份口粮就OK。如果可以,我尽量给他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财观念。一辈子能有现金流,能好好生活下去就挺好,平平淡淡就好。但是,我能避免社会潜意识的裹挟么?又或者——社会潜意识本就是正确的,合理的。错的是我?PS.同学和我说了新时代四大孝子标准:不鼻炎,不整牙,不近视,不打生长激素。小小年纪就为父母省大钱了哈哈哈。其实新生人口已经是断崖式下降了。2018年时: 新出生人口是1500多万人;但是到了2022年,2023年: 新出生人口已经只有900多万。竞争烈度下降了约40%。希望大环境变化后,大家养娃,负担小一些,更自主自在一些~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分享到: